近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学部有机功能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蒲守智教授、刘刚教授团队,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AIEgen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quinoline-malomonitile for ClO− and viscosity response in test strips and cell imaging”的研究成果。

图1 QM-WV的设计原理
次氯酸盐(ClO−)和粘度在生物免疫防御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已证明ClO− 的变化可能与细胞内粘度的改变有关。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准确评估ClO− 和粘度变化的工具至关重要。在本文中,作者开发了一种D-π-A荧光探针QM-WV,以喹啉丙二腈作为电子受体,咔唑作为电子供体,噻吩基团作为检测位点来检测ClO− 和粘度。当与ClO−相互作用时,噻吩上的硫原子迅速氧化形成亚砜结构,在552 nm处发出黄色荧光。探针对粘度的响应是基于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机制,喹啉丙二腈和噻吩在QM-WV分子中可以在低粘度环境中自由旋转,导致激发态的能量以非辐射方式消耗。QM-WV对ClO− 的检测呈现选择性良好、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低的优点。同时,QM-WV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作为便携式信号处理设备来视觉检测ClO−。基于其在生理条件下的低细胞毒性和稳定性,QM-WV进一步实现了HeLa细胞和斑马鱼中ClO−和粘度的检测和成像。
论文第一作者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怡燕,青年教师丁海昌博士、刘刚教授和蒲守智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6300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4ACB203006,20242BAB25143,20242BAB26040)及有机功能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4SSY05141)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 org/10.1016/j.saa.2025.126176